天水师范学院
2020—2021学年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0-2021年度)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天水师范学院2013年开始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2015年被甘肃省列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被国务院学位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学科教学(语文、数学、英语、思政、化学、生物、地理、美术、历史、体育、音乐、物理)以及教育硕士(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一)目标与标准
1.培养目标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培养工作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专硕教育必须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专硕培养坚持“质量第一、打造品牌”的办学理念和“创新培养模式、保证培养质量”的工作思路,重在建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教学教研、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第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二、掌握本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承担专业技术,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身体健康。
2.学位标准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3年制的培养模式,即1年课程学习,1年教学实践和1年的学位论文撰写。研究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并通过论文答辩并达到下列学术水平:掌握本学科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研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写能力。具体来说,有以下条件:
第一、申请硕士学位者课程学习及考试须满足以下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学位课单科成绩不低于75分,其他课程成绩不低于60分;学位课单科成绩未达到75分,但已经取得相应的学分(每门课程成绩≥60分)者,在满足其他学位申请条件时,可允许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但不能申请学位;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CET-6)或达到学校规定的成绩要求。
第二、申请硕士学位者学位论文须达到以下要求: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有创新点的学术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领域有新见解,并对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有一定意义,表明作者已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学科知识,具有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可是一篇系统完整的、有创新点的学术论文,也可是一篇有创新的、有独到见解的调查报告、专利、设计案例等具有实用价值的文本,表明作者已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技术工作的能力;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字数不少于3万字;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不少于2万字。
第三、硕士学位申请者的资格由培养学院按照本细则相关规定,并结合其个人培养计划进行审查。资格审查需提交以下相关材料:成绩单。申请人所修硕士学位课程须经培养学院审查盖章、研究生处审核;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且作者(学位申请人)第一署名单位为天水师范学院的科教研成果的佐证材料(如期刊、论文,专利授权的原件与复印件等);学位论文;导师意见。
第四、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申请人学位申请资格:在校期间因违法乱纪受到留校察看及以上处分;未修满规定学分;学位课程成绩未达到规定的标准;经查实,有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经学位委员会认定不授予学位的。
(二)基本条件
1.培养特色
专硕的培养采取双导师负责制的方式。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专硕的具体情况出发,指导专硕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创新培养模式,采取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和论文并重的方式。专硕培养应强调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其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专硕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风教育贯穿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注意培养专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谦虚诚恳的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科学道德。
本年度,学校持续推行“2+10+10+2”教育硕士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建设,探索“教育见习+校内实训+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教育研修”的实践教学培养新模式。在凸显实践取向的同时,进一步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学校制订了较为详尽的指导性的实践教学工作方案,对实践教学的任务、要求和考核均做了明确规定。在教育硕士的联合培养工作中,学校不断探索实践,逐步构建了高校(U)-政府(G)-基地学校(S)-工作站(W)四位一体的教育硕士合作培养新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育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及研究生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为探索“理论+实践”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及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平台支持。
本年度,学校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邀请高校及基础教育专家多次到校讲学,全体研究生多次参加基础教育改革报告。相关学院还组织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思政、历史等领域(方向)研究生外出考察、学习,拓展了研究生学习领域。
学科教学涵盖语文、数学、英语、思政、化学、生物、地理、美术、历史、体育、音乐、物理,教育硕士包括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学科课程与教材、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科学习心理等。该方向的特色与优势主要表现在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重点研究破解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和实践难点问题;以教学实践能力发展为基本取向,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育硕士培养的有机衔接,为提升甘肃基础教育质量提供优质教师资源和教学理论指导。
2.师资队伍
本学年,学校有在岗校内导师113人,校外导师25人,行业导师95人,其中教授77人,副教授59人,正高级行业导师39人,高级行业导师50人,具有博士学历的导师有55人,硕士学历72人,逐步建立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素质较高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保证研究生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3.科学研究
本年度,获批全国教育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甘肃省教育规划项目10余项。本学年,学校立项研究生指导教师教育研究项目19项,下达项目经费38万元;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9项,下达项目经费45万元;研究生教学案例项目5项,下达项目经费10万元;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项目6项,下达项目经费12万元;研究生创新引导项目61项,下达项目经费24.4万元;共计下达项目经费129.4万元。以项目为纽带,鼓励专兼职导师和研究生协同开展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提升专兼职导师教育教学水平和指导能力。
4.教学科研支撑
目前,本学位点与全省14所中学签订了教育硕士研究生见习、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其中有天水市第一中学、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宝鸡市陈仓高级中学等重点中学。针对教育硕士教学技能训练,学校建有微格教室及交互室(23个)、智慧教室(68个),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与教育实习提供了机制与条件上的保证。
在研究生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学校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及研究生工作站运行机制,明晰各方责权关系。为进一步加大资源共享、拓展合作深度,我校以甘肃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省级示范基地为引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构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研究等多元一体、互惠共赢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合作平台。本年度,学校持续与秦安县一中、天水一中、宝鸡陈仓高中开展教研互动活动,促进了双方共赢发展。与天水一中合作开展第二届“创新班”,创新班学生在生物、化学、数学、物理全国竞赛中均获得了优异成绩,推动了一中学生创新发展。
截止目前,学校共建设教育硕士校外联合培养基地14个,共建教育硕士教育研修基地1个,建设学科教学研究生工作站23个。
附表. 天水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基本情况一览表
联合培养基地 |
研究生工作站 |
建设时间 |
天水一中 |
学科教学(英语) |
2012.06 |
学科教学(历史) |
2014.11 |
学科教学(生物) |
2014.11 |
学科教学(语文) |
2012.06 |
天水逸夫中学 |
学科教学(英语) |
2012.06 |
学科教学(数学) |
2012.06 |
学科教学(语文) |
2012.06 |
学科教学(美术) |
2012.06 |
天水五中 |
学科教学(思政) |
2014.11 |
学科教学(美术) |
2014.11 |
天水实验小学 |
小学教育 |
2014.11 |
天水二幼 |
学前教育 |
2015.09 |
成县一中 |
学科教学(化学) |
2014.11 |
学科教学(历史) |
2014.11 |
成县东小 |
小学教育 |
2014.11 |
陇西文峰中学 |
学科教学(物理) |
2014.11 |
学科教学(思政) |
2014.11 |
学科教学(体育) |
2014.11 |
宝鸡陈仓高中 |
学科教学(数学) |
2012.06 |
学科教学(英语) |
2014.11 |
庄浪一中 |
学科教学(语文) |
2012.06 |
学科教学(美术) |
2012.06 |
庄浪水洛中学 |
学科教学(语文) |
2012.06 |
秦安一中 |
学科教学(语文) |
2015.03 |
学科教学(化学) |
2015.03 |
甘谷一中 |
综合 |
2017.07 |
天水建二小学 |
小学教育 |
2017.11 |
秦安陇城教育园区 |
教育研修基地 |
2017.11 |
5.奖助体系
奖学金的类别及奖励标准,按照《天水师范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一、研究生奖学金由优秀生源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组成,在基本学制年限内,学校按年度提供研究生奖学金。
第二、优秀生源奖学金。凡第一志愿报考我校且被我校录取,分专业初试成绩排名前50%的考生,入学后享受优秀生源奖学金,奖励标准为3000元。
第三、学业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用于奖励全脱产学习的研究生。设置标准为:一等奖学金名额比例为5%,奖励标准为8000元;二等奖学金名额比例为10%,奖励标准为5000元;三等奖学金名额比例为20%,奖励标准为3000元。
第四、单项奖学金。单项奖学金主要奖励获得全国、全省教学技能大赛等名次的研究生。设置标准为:获全国一、二、三等奖,奖励标准分别为5000、3000、2000元/人·次;获全省一、二等奖,奖励标准分别为2000、1000元/人·次。
第五、研究生奖学金的发放,优秀生源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由财务处一次性发放到研究生个人账户。
附表. 天水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
类 别 |
名 称 |
金额(元) |
覆盖面(评选标准) |
奖学金 |
优秀生源奖学金 |
3000 |
第一志愿录取各专业前50% |
国家奖学金 |
20000 |
根据下达名额评定 |
学业奖学金 |
平均5000元/生·年 |
40% |
单项奖学金 |
1000—5000元/生·次 |
根据实际发放 |
助学金 |
国家助学金 |
6000/生·年 |
100% |
“三助一辅”岗位金 |
300—400元/月 |
20% |
补助金 |
临时困难补助 |
根据实际研究发放 |
全体研究生均可申请 |
助学贷款 |
国家助学贷款 |
根据国家政策办理 |
全体研究生均可办理 |
(三)人才培养
1.招生选拔
在生源结构与质量方面,报考我校的考生大多来自省内一般的二本院校,尤其是陇东学院、兰州城市学院和河西学院。对于本学院研究生本科专业调查结果显示,有部分同学都是跨专业考研,追求能考上为主,当年就能读为目标,专业跨度很大,没有相关的专业基础,尤其是理工科学生跨考到本专业研究教育,可以说是一张白纸。生源质量相对来说较差,亟待提高。
2.思政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精神的培育是教育硕士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各类课程,本学位点通过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做到360度“熔炉式”的思政教育,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和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通过“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学校始终坚持办社会主义大学,把立德树人和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持续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导师的第一责任人职责,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第一任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加强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为培养“四有”好老师提供有力保障。
本年度,按照学校党委组织部统一部署,研究生党建及管理工作逐步下移,研究生党建工作由各培养学院党总支负责。同时,密切联系党团班,开展党史主题团日活动、党史知识竞赛、党员讲党课、三下乡社会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各种活动,强化实践育人、深化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成果。
3.课程教学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指南,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的基本依据。本学位点所设课程完全依照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的设置特点,主要包括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三类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以保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优良的教学应用技能。所有核心课程大都由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主讲授。
年本度,全面修订了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构建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教育硕士课程体系重构的原则,一是深入研究基础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技能和专业发展需求;二是紧密围绕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和研究生个性发展,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以突出教师综合素养、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科专业发展为核心。三是以基础教育优秀中小学教师的能力结构和标准为依据,以基础教育高层次骨干教师的需求为导向,以课程模块化建构为核心,突出教育硕士实践教学培养环节,突出研究生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贯通。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上,学校依据培养目标定位,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教育教学实践研究。鼓励和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以案例为载体,强化实践环节和反思参与,突出参与互动、突出案例教学、突出问题解决、重视技能训练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理论+实践”双循环培养模式。
学校从严格教师资质、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改革、兼职导师授课、加强课程监控、强化教学资源、倡导过程考核、加强课程建设等八个方面建立了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持续开展研究生课程建设。
针对教育硕士学科特点,学位点也出台了相应的《学位点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实施办法》,对教育硕士导师、外聘导师、实践导师以及副导师的申请资格和职责要求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教学实践、论文撰写等方面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4.实践教学
本年度,学校持续推行“2+10+10+2”教育硕士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建设,探索“教育见习+校内实训+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教育研修”的实践教学培养新模式。在凸显实践取向的同时,进一步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学校制订了较为详尽的指导性的实践教学工作方案,对实践教学的任务、要求和考核均做了明确规定。
实践教学时间为一学期,采用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和引导硕士研究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技能大赛活动,以此训练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研究生实践教学有微格教室与智慧教室为实践训练平台,有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并聘用校外实践指导教师50余人,能切实保障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5.学术交流
学术培训是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方式。各学科分别派几名同学参加学术培训及高层次学术活动,通过实施学生学术培训与交流,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对于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学术月”活动开展良好,各学院对“学术月”活动高度重视,参与度极高,在“学术月”活动中还举办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讲座,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硕士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科研水平。
6.论文质量
本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规范,态度认真,学风严谨,方法科学,观点正确,体现出熟练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较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较高评价。2021年度,教育硕士共有4名同学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有2名同学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
学校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从招生复试录取、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教学、导师队伍、实践教学基地、学位论文标准、就业指导、学位授予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流程和校内质量监督机制。构建了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等质量监控体系。全校各相关部门和各培养学院积极配合、协同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硕士研究生质量文化环境。培养方案完整规范,课程教学计划完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监控。
第一、课程学习。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学习,成绩合格,修满规定学分后才能进入论文研究的环节。如有课程不及格,需要参加补考或重修,甚至延长休学年限。
第二、论文开题。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选题,选题应紧密联系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实践,来源于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此项工作在教育硕士入学后第二年第1学期即可开始。题目核定后,要立即制定论文工作计划并提交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须就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拟解决问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进度等向论证专家做出说明,经论证合格后才能进行课题研究,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第三、论文研究中期检查。在学位论文中期,学生需要进行学位论文进展汇报交流。着重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论文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要对与开题报告内容中不相符的部分进行重点说明,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需继续完成的研究内容进行论证。导师对学生中期检查情况给出评语,评语包括对计划 完成情况、学生表现和今后工作计划等的评价。没有进行论文中期汇报交流的学生,不能进行论文答辩,或延长论文研究时间。
第四、学位论文提交和答辩。教育硕士应在答辩前两个月向学院提交论文;学位论文经由论文查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并通过,并符合学校相关文件要求后,方能参加论文答辩;论文答辩通过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可准予毕业,授予硕士学位。论文查重超过50%的学生将取消答辩资格,重新选题并完成论文,延期一年。校外专家评阅实行一票否决制,有一人评阅不合格,取消答辩资格,延期毕业。
学校在总结2021年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工作基础上,全面规范了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强化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盲审、答辩、抽检等环节日趋完善。
7.学风建设
根据《天水师范学院研究生管理规定》和《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对研究生在学籍与注册、课程学习与考核、纪律与考勤、论文撰写与学位授予等方面的道德失范、学术不端等行为方面均有明确的处罚规定。
新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学校会按照国家招生规定进行复查,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取得入学资格的,一经查实,取消入学资格。已经取得学籍的,取消学籍,情节严重的,送交有关部门查究。
研究生缺课累计超过某门课程教学时数三分之一时,不得参加本课程的考核,并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重修机会;对违反考场纪律的,根据情节轻重和本人对错误认识态度,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
研究生不能按时参加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活动,未经批准而缺席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
对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研究生,学校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纪律处分的种类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
8.管理服务
在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方面,学位点在培养过程中坚持实行“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育人方针,实现全方位育人,将研究生权益保护工作贯穿研究生科研、生活全过程。首先;学校及学院在与研究生切身利益有关的,诸如奖助学金、评优评先等重大事项决策上坚持集体决策与公示制度,先制定具体详细的评定办法并公之于众,然后组织学生申请,对评定结果要通过学院党政联席会后再公示,确保准确无误、没有争议;其次,在相关事项方面建立申诉与举报制度,允许学生对有异议的、觉得不公平的一些事项通过学生督导员、辅导员、指导教师、学工组长、举报信箱等各种途径反映情况;第三,充分发挥研究生会、团委的自主管理功能,及时反映研究生生活、学习、科研等各方面权益诉求,充分发挥好研究生与学院以及学校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合理有序地表达和维护研究生正当权益。
学位点对于在校研究生的学习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主要从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奖励机制、导师评价以及学校的综合服务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课程的安排都乐于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对于奖学金的评定都比较满意,对导师的品行、科研能力以及指导方式都比较满意,对校园的综合服务比较满意。通过调查,为了提高研究生的质量,要从学生和学校两方面抓起,提高软件和硬件设施,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求学环境。
9.就业发展
整体来看,本学位点毕业的学生大多在教育行业就业,从事本学科教学或管理工作,与我们的培养方向相一致。通过联系部分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得到的反馈结果来看,我们的毕业生大多在就业单位成长为学科骨干教师,且用人单位对我们培养的教育硕士满意度很高。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天水师范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养目标明确、清晰,师资队伍整体能满足培养需求,培养措施有力。但是,也暴露出一些亟需整改的问题。
第一,培养特色凝练不够,不能体现甘肃地方特色与需要。
第二,师资队伍存在结构上的不平衡,个别研究方向面临教师梯队断层、后继无人的风险。
第三,专任教师及导师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与研究指导能力有待提升。具体体现在教育硕士教材建设力度不够,教学案例库建设需要加强,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均比较薄弱,能反映研究生培养成效的成果也比较少。
第四,实践基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与实践基地进行深度融合,在协同发展的机制上下功夫。另外,实践培养经费严重不足。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一)下一步发展目标
1.实施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持续更新优化,进一步凝练学位点办学定位,突出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
2.优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与案例库建设,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提升导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与研究生指导能力。
4.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研究生能力发展成效显著。
5.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健全协同培养机制,实践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二)具体发展举措
1.建立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位点建设的基本依循,要结合学位点建设历史与甘肃省基础教育各类学校高素质师资需求等具体情况,形成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机制,制定有甘肃地方特色的教育硕士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
2.实施学科方向组团提升计划。
师资队伍是支撑学位点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凝练学科研究方向与特色的基础上,要组建团队、协同提升。通过传帮带、协同教研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与研究生指导能力,重点建设、合理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与研究生指导成果。
3.实施教育硕士课程质量提升计划。
优化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建设全省中小学案例、课例资源库,建设教育硕士在线开放课程,依据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大纲,组织编写一批有特色的教育硕士课程专用教材。
4.实施高水平联合培养基地共建计划。
依托现有的教育硕士见习、实习基地,加大学位点与实践基地的互动互助,吸引一线名师深度参与教育硕士培养,完善教育实践制度,推进学位点导师队伍与中小学教师双向交流,充分发挥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在教育硕士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5.实施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计划。
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要增加培养经费投入,设立教育硕士实践教学专项经费,要设立并实施教育硕士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推动学位点在课程建设、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方法变革以及服务基础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展。